第五十五章无能之能
洛阳南宫,灯火辉煌,花枝招展的宫女,静立两旁。
寝宫内,刘邦与戚姬卿卿我我,缠意绵绵!
戚姬趁刘邦高兴,请求说:“皇帝,刘盈做了太子,我儿子刘如意,皇帝怎样安排?”
刘邦望着年轻貌美、亭亭玉立的戚姬,动情地说:“刘如意是我最疼爱的皇子,我一定会派人细心教养,让他能文能武,德才兼备。我寄希望于他,盼他如我一般称雄天下!”
戚姬耍娇说:“皇帝真心疼他,我知道!我在朝廷内外,就只有儿子刘如意一个亲人,我想把他留在身边,好有个照应!”
刘邦说:“有些事情得慢慢来,心急吃不了热豆腐。时间不到,条件不成熟,就无法办好事!”
戚姬还想说什么,刘邦一把抱起戚姬抛到床上,刘邦趁势将戚姬压在身下。
第二天醒来,已经是上朝时间,刘邦还是赖在龙床上,搂着戚姬,不想起床上朝。
门外传来敲门声,太监传话,说:“皇后求见!”
刘邦不愿理睬吕后!
刘邦自从登基后,就很少宠幸吕后。现在吕后找上门来了,刘邦尽管不高兴,还是同意与吕后相见。
刘邦对太监说:“让皇后北宫候着!”
戚姬连忙起床,侍候刘邦梳洗,整理穿戴,一切准备停当后,刘邦到北宫会见吕后。
吕后见刘邦走进门来了,小心为刘邦准备座椅,扶刘邦坐下。又去沏茶,待一切准备好了后,吕后紧靠着刘邦坐下。
刘邦喝了一口茶,问吕后:“皇后进宫来,有何事?”
吕后说:“近来,功臣中有些传言,对皇上不利,我来这里禀告皇上。”
刘邦听了,有些吃惊!心想:这些功臣,这么快就都有些不耐烦了!便轻声问吕后:“你都听到些什么?”
吕后说:“有些人说,我们与刘邦那老兵一起打江山,出生入死。天下都是我们这些人打下来的,刘邦只不过是东躲西藏罢了。凭什么他刘邦就应该做皇帝,我们就只能做诸侯王?特别是楚王韩信说的更难听!韩信说,皇上根本不会带兵打仗,顶多能带好十几个人罢了,他韩信能带领百万大军,攻城略地!”
刘邦听了冷笑!
刘邦说:“他韩信有本事,为什么还听我的指挥?”
吕后煽动说:“像韩信这种目无皇上的狂妄之徒,只能与他们共同打天下,不能与他们一起坐天下!”
吕后这句话,正戳到刘邦的痛楚!
刘邦早就对韩信不满了,只是找不到韩信的茬!
现在吕后找上们来告他韩信的状,那就让吕后去收拾这些不懂人情世故的狂妄之徒吧!
刘邦问吕后:“像韩信这种人,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?”
对于这个问题,吕后还没有想好对策,一时不知如何回答!
吕后思考了一会,便说:“对于韩信这种人,我们得想个办法,煞煞他们的气焰,不能让他们太张狂了!”
吕后的话提醒了刘邦!
刘邦边思考便对吕后说:“皇后说得对,对于韩信这种人,我们应该想办法治理他们,压下他们的气焰。”说完,刘邦问吕后,“我们用什么法子治他们呢?”
吕后又被问住了!
吕后快速思考了一阵,还是想不出办法来,然后机智地回答说:“治这些狂妄之徒,皇上有的是办法,不要我多言!”
刘邦听后,轻轻笑了几声,心里说:这是个厉害的角色!
吕后见刘邦不做声,知道自己来到这里的目的达到了,便识趣地告退,并不失时机地说:“皇上脸色不太好,有些疲倦。为了不过多的打扰皇上,我告退!”
刘邦故意说:“不多坐会儿?”
吕后笑着说:“我要说的话,都说了,还是告退为好!”
吕后走后,刘邦在想:用什么法子治理那些狂妄之徒呢?
几天后,刘邦有了门道!
刘邦的门道就是去找张良出主意!
刘邦见了张良,说了自己的心思,张良只是笑,不开口说话!
刘邦催急了,张良笑着说:“我的老师只教我如何行军布阵之道,没有教我治国驭民之术。皇上这个问题,我实在不知道怎样回答?”
刘邦说:“是对是错,你不好说!你总有自己的看法,说说你的看法也行!”
张良说:“我对皇上提出的问题,根本无从知晓,也就谈不上看法,请皇上不要为难我!”
刘邦猜想:张良三缄其口,一定有什么顾虑!要是这样,无论怎样,张良都不会有什么计谋帮助自己。
刘邦念及张良昔日的功劳,也不想难为张良,坐了一会儿,回宫了!
刘邦回到寝宫,无法安定,如何对付功臣,刘邦想不出一个合适的办法。
刘邦知道,天下刚刚安定,军权还在诸侯王手里。弄得不好,诸侯王结伴闹事,天下又会重燃战火。但是一味地容忍、退让,诸侯王也会肆无忌惮,最后是让他刘邦做个有名无实的皇帝,这也是刘邦不能容忍的!
刘邦烦透了!
刘邦为想不出一个适合的对付诸侯王的办法心烦意乱。刘邦由此感到体力不支,不知不觉睡着了!
睡梦中,刘邦做了一个梦,有位神仙教给了他一个办法。
刘邦按神仙教给让他的方法,在洛阳南宫设宴招待功臣。酒过三巡,那些功臣脸红脑热,划拳行令,不亦乐乎!
刘邦趁此机会,向功臣们提问。
刘邦说:“我刘邦一不会带兵,二不会打仗,三不会谋兵,四不会布阵,和项羽作战总是东躲躲,西藏藏,最后,却打败项羽,得了天下,这是什么原因?请各位功臣不要隐瞒,如实告诉我:通侯诸将,不必对我有所隐晦,都请畅所欲言。我为什么能取得天下?项羽为何失掉天下?”高起、王陵答道:“陛下平日似乎并不大尊重他人,项羽似乎能关心与尊重他人。但是陛下派人攻城略地,所取得的战果,都给予有功之人,这是与大家同甘共苦的表现。而项羽妒贤嫉能,对有功之人进行打击,对贤才之士不愿重用,打了胜仗贪人之功,以为己有,得了土地,不愿意分赏功臣,这就是他众叛亲离而失败的症结。”
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