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者,音之所由生也,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。
早在上古时代,音乐便已经诞生,故而吕氏春秋有言:“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。”
三皇五帝时,诗、舞、乐皆称为乐。
传说中,伊耆氏部族每年年终都要举行蜡祭,唱蜡辞。
“土返其宅,水归其壑,昆虫毋作,草木归其泽。”
禹传位于子启后,夏由此立,音乐也进一步发展。
开始由瞽g和巫,专职掌管音乐。
至商,巫风盛行,一度能参定国家大事。
周灭商后,周公为“以六乐防万民之情,而教之和”而制定了一套等级十分严格的礼乐制度。
天子用八佾,诸侯用六佾,大夫四佾,士二佾。
佾为乐舞队列,一队八人。
且天子四面钟磬,诸侯三面钟磬,卿和大夫两面钟磬,士则是一面。
以如此鲜明的差别,来明尊卑上下。
并建立了庞大的宫廷音乐机构大司乐,下辖大师、小师、典同、典庸器以及各种乐师和乐官、乐工,并把宫廷乐舞分为六代乐舞、小舞、颂乐、雅乐、房中乐、四夷之乐等。
两周之间,名家辈出。
既有“抚节悲歌,声振林木,响遏行云”的秦青,也有使“一里老幼悲愁,垂涕相对,日不食”的韩娥,还有“复为慷慨羽声,士皆瞋目,发尽上指冠”的高渐离,更有为知音子期而摔琴的伯牙。
如此恢弘盛况之下,孔子在齐国闻大韶后而三月而不知肉味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秦灭六国后焚书坑儒,又在楚汉之争中一世而终。
天下一时疮痍弥目,百废待兴。
便连高祖出行都不能具钧驷,而将相或乘牛车。
虽沿秦制设乐府,然再难恢复昔日盛景。
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