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都陆城现存最古老的街叫西正街,就是清江边上,靠近清江一桥的这条路。我还记得儿时在西正街玩耍时看到的:街不长,从童家巷起到老政府门口,大约就一辆大车宽,地上铺着青石板,两边有很多木质的阁楼,有小商铺、卖日杂的、卖水铺、面点铺等等,县政府也设在此地,从政府门口穿街而过可以直达江边的轮船码头,在没有汽车的年代,南来北往的客商从此处上岸,宜都的茶叶、山杂又从此外运,很是繁华。
后来随着城市扩建,陆续又修建了清江路、五一大道、园林大道、外环路等等街道,政府各部门也随之搬迁到别的地方,大量居民从老城区搬到各个新建的小区,轮船码头也随着汽车运输的兴起而关张,西正街的繁华之象不再,日趋冷清没落。
2000年后的一个圣诞节晚上,我路过许久没有去过的西正街,突然看见前方灯火通明、人声喧杂,只见许多老头老太挤在一幢建筑外排着长队顺序入场,开始我还以为又是卖狗皮膏药的在集会呢,定睛一看,建筑上挂着一幅长匾“基督教福满堂”,“咦,这个地方以前叫红旗粮店,什么变成教堂啦?”我心里想着决定上前看看究竟,就跟随着人群进了大门。门内正中的墙上带着巨幅的耶稣画像,两边的走廊上张贴着许多宣传基督福音的宣传画。穿过走廊,后面居然有个一大礼堂,里面已经是乌压压的一片坐满了人,我仔细看了看,以老幼居多,年轻人很少。一个个子很高的中年神父穿着神服站在台上,手里划着十字,带领众人在默念祈祷,底下的教徒也跟着虔诚的颂念。我大学时特意去武汉司门口的天主教堂观摩过,所以看着这些还是很熟悉,我是无神论者,看了一会儿后就觉得没什么意思,现场也没什么熟人,还是没弄明白粮店变教堂的原因。
后来问了一个政府知情人士才晓得此事的来龙去脉:大约0年代刚改革开放的时候,宜昌的基督教会派人到宜都县政府接洽,要求落实国家宗教政策,发还刚解放时政府没收的基督教会教产,也就是现教堂所在地往西直到老煤建公司,包括童家巷、水府庙、恩施柴场等大片民居在内的地产。这些地产都是当年帝国主义从中国老百姓手里强征而来的,解放时已经发还到人民手中,政府自然不会同意其无理要求。教会又提出新方案,不要求无偿发还,他们出钱买行不行?所涉及的区域中数千居民已经在此居住了几十年,拆迁重建费可是天文数字,教会当场表示不在乎要多少钱,因为他们背后有西方的金主撑腰。多次交涉无果后,政府也烦了,当即表明态度“不是钱的问题,因为历史原因档案无从查找,没有证据证明您们所说的区域为教会的资产。”基督教会有西方背景,政府绝不会答允他们以信教为名行干涉之实的行为,但又不能给西方以中国政府干涉信教自由之口实,最后决定把红旗粮店给他们建教堂作为答复。这就是粮店变教堂的真实原因。
那个高个子神父姓杨,河南人,40多岁,已婚,与妻子和女儿住在教堂里,女儿在一小上学。后来有机缘和杨神父相识,我问道“您们做神父的还能结婚?”
“我们是基督教也就是新教,对婚姻没有限制。”杨神父答道。
“你是怎么会到宜都当神父的?”我问道。
“我在武汉中南神学院上的学,毕业后就分到宜都来了。”那所学校我知道,没想到杨神父还是科班毕业的呢。
“你传教,你爱人却没工作,女儿又要上学,靠什么维续一家人的生活啊?在教堂里面又没看到募捐箱。”我以为神父跟和尚道士一样是靠香火钱维生的。
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