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永这次回来提货再次来到独轮车工场,他看到制作过程又有了改进,增加了新设备。他还看到一个大水槽子,里边冒着热气,原来是给木车轮套上一个铁箍。
他看着是满脸的疑问,便问身边的小雨:“小雨,这是怎么回事,你可知道?”
小雨回答:“永叔,我知道一点,也不是特别懂。”
“啰嗦什么,有话直说!”
小雨是刘璎身边的人,他的知识都是从刘璎那儿学来的。
“是,是,您别急。铁圈的尺寸比车轮小,本来是套不上去的,但是铁器热了会胀大,一烧铁圈就大了,就套上去了。车轮先在水里泡过,是湿的,这是避免被热铁圈点着了。套好了就放到水池子里,铁圈就冷了,又变小了,于是就紧紧地箍在车轮上了。”
他说的这么啰嗦实际上就是热胀冷缩,就四个字。
“哦,原来是这样。”
车轮加一个铁箍,耐磨并且把车轮箍紧,更牢固了。
原本木车轮外圈也有铁箍,但那是分成了很多段,用铁铆钉一段一段地固定于木轮辋上的。
刘璎想出来的这个办法是借鉴现代的技术。火车的车轮并不是一体,而是在轮辋又套上一个圈,那是性能更好的钢制作的,就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套在轮辋上。
这样造出来的车轮没有铆钉,外观干净利索,由于铁箍是一体的,改变了原来分段结构,这就减少了车轮的颠簸。还省工省料降低成本,车轮更坚固。总之优点多多。
也不都是优点,问题也有,因为铁圈是使用熟铁锻造而成,而熟铁的价格跟高,这就增加了成本。
那么大的一个铁圈是怎么打造的呢?
此时的加工水平只能是打造长长的铁条,在铁匠炉上一锤一锤的打出来,然后一条或者多条首位相接,就这样小铁匠炉就可以锻造出大铁圈了。连接处也很牢固,这种连接的技术铁匠们都会,无须刘璎指导。
铁箍的关键是直径尺寸,要比轮辋略小,必须严格掌握,否则达不到预想的结果。
有刘璎在,制造技术会不断的改进,使得产品更好,成本更低。独轮车上的型号烙印也在跟着变化,版本不断的升级。
。。。。。。
刘谨不在家,当家人就是老二刘诚,刘永回来就要去见刘诚,禀报生意上的事,报账,交割做生意所得的银两,总之就是汇报加请示。
“二爷,咱家的独轮车被吴兴包下了,有多少要多少,真是好生意啊。我今天去了独轮车工场,可现有的车只有二十二辆。在下觉得数量太少了,能不能设法多出产一些呢?比如增加人手,扩大工场。”
在刘家兄弟中刘诠书生气太多,不是很有心计的,面对这样的问题他有可能跑偏,有可能被别人带着走,可是这一次不会。为什么呢?因为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兄弟不止一次议论过,都心生警惕。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回答刘永的。
刘诚的面色严肃,他说道:“你在外经商,做生意要赚钱,把钱看得很重,这也是对的,也是对我刘家忠心耿耿,这些都没错。但是你要知道,眼下的乱世可不是发财时候啊,大富大贵就容易招来祸端,我们这一大家子人在乱世中保平安还是最要紧的。你可曾想过:各路强人他们最缺的是什么?还不是银钱吗?以我刘家之力抵挡山贼土匪尚可,若是那个大军阀发兵过来,我刘家的这几个家丁抵挡得了吗?要避免这样的祸端就不要招摇,树大招风啊!”
刘诚的这番话就是他们兄弟共同商议的结果,事关家族安危,他们兄弟都牢记在心。因此,今天刘永提及扩大生产的时候,他才能冷静应对。
刘永听了二爷的这一番话就愣在那里,他从来就没想过,不过他长时间在外面跑,见识也多,他知道哪些军阀的蛮横。远的不说,吴兴的知县老爷不就是这个德行吗?并且他们手里有兵,不是十个百个,而是成千上万的兵,地方的土豪富户谁惹得起呀?
于是他说道:“二爷的意思是说我们做生意赚钱要有节制,避免露财露富,不要招摇。”
刘诚:“对,就是这个意思,比如你在吴兴见到的官老爷,他们转脸就是强盗。哪个财主冒了尖,难免就会招来祸端。”
刘永:“谢二爷教诲,小的记下了。”
刘诚见他谦虚受教,面色和缓了不少,他说:“不光是在我面前,就是在穷苦百姓面前你也要知道谨慎,切不可财大气粗在外面逞强,不可炫富,处处小心才能避开祸端。”
“是,是,小的绝不会给主人惹祸。”
现在独轮车的生产能力大约一个月三十辆,一百多两的利润还是有的,加上其他产业能支撑家族消耗,这就够了,不可贪多,否则,招来别人羡慕的同时也就招来了祸端。
由于刘家不肯扩大生产,刘记的独轮车数量一直不能增加。另一方面这种车又被张士诚一系的军阀包下来了,外人能见到车可是没处去买。于是导致刘家的独轮车价格飞涨,几十两银子也买不到。这个结果也是令人意外。
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